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

­美國發明家名人堂介紹

■ 連結網址:http://invent.org/

一直以來,各技術領域發明人皆持續致力體現遙遠的理想,讓發明成果為人類社會注入進化創新的能量,增進生活便利性,帶動整體市場經濟之成長。例如:無線藍芽傳輸(Wireless Bluetooth)技術的發明。無線藍芽傳輸技術提升了手提裝置、行動電話甚至是時下最流行的穿戴式裝置,現已被全球超過30億個不同類型電子設備所用;目前更從行動裝置市場延伸到物聯網應用,開拓了新的市場機會,其發明人-荷蘭籍科學家哈爾森(Jaap Haartsen),便是2015年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名單中最年輕的發明家。

就在今年5月2日,哈爾森與其它13位發明家列入由USPTO贊助舉辦的「美國發明家名人堂」(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,以下簡稱NIHF)2015年度名單。此基金會最早成立於1973年,當時首屆獲獎者為愛迪生(Thomas Alva Edison);而此屆14位入選者名字將與歷屆共500多位非凡傑出的發明家一起列入於名人堂中接受表揚。

美國是全球重要的市場,向來重視智慧財產權,對於發明成果商業運用及促進人類生活進步更是不遺餘力,國人可透過「美國發明家名人堂」近年來獲獎技術的介紹,獲悉全球重要發明之應用成果與技術發展趨勢,以作為發想新產品、新服務之來源。

  1. 一、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基金會(NIHF)介紹

    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基金會(NIHF) 1973年由美國專利商標局(USPTO)創立,其服務宗旨為表揚發明家對社會進步之貢獻,在成立後短短一年便獲得了大小企業機構贊助,可見美國當時已認知到建立完善發明環境的必要性。

    NIHF在營運上是展示發明文物、文獻的博物館,同時,定期舉辦孩童們專屬的發明夏令營及大專院校的發明辯論競賽;透過專業活潑的教學競賽模式,激發創造和挑戰領域知識,將既有的觀念重組轉化,碰撞出嶄新火花,也成就了未來更多擁有熱忱的發明家。

    NIHF除上述活動外,每年也定期舉辦「美國發明家名人堂」選拔,此獎項與歐洲專利局的「歐洲發明獎」具同等地位,堪稱是美國與歐盟兩大專利體系發明人的最高榮耀,凡是擁有美國專利的發明人都可以成為被提名的對象。


  2. 二、近年之重要發明介紹

    綜觀,2013年到2015年各獲獎發明之技術領域分析,約可區分為電子資訊、通訊技術、電腦及周邊設備、消費型電子、能源科技、生化科技和其它七大類。在圖一中,可看出各年度皆有不同的代表技術,以2013年而言,「消費性電子」技術獨佔鰲頭;2014年獲獎發明之技術領域分布平均,各領域均有2~3件技術獲獎;2015年獲獎技術則以「醫療生技」領域為主,發明獲獎件數大幅領先各技術領域,顯示該產業之技術較其他產業更受矚目。

    圖一、2013-2015年技術獲獎概況分析圖

    為了讓國人進一步瞭解入選之技術與應用範疇,以下就近年得獎名單中較具指標性之發明技術,說明如下:

    1.George Devol—工業機器人(2011年)

    對於以運輸、組裝等營運形態為主的特定領域企業來說,工業機器人擁有比人力更高的精準度及安全性,是增進產能與競爭力的得力助手。在1954年,George Devol便申請了名為“Programmed article Transfer”之專利,隨後1961年,George Devol在其成立的Unimation公司中,生產了全球第一台工業機器人,並在當時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公司運行。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穩定且廣泛,越來越多高成長、新興企業藉由工業機器人高產能低危險的優勢,作為增進產業競爭力穩固基石。

    2. Steve Jobs—個人電腦、行動電話、動畫、數位出版(2012年)

    Steve Jobs無疑是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,無限創造力結合藝術家思維,足以讓他在困難重重的發明大道上披荊斬棘,驅動了個人電腦(麥金塔)、行動電話(iPhone)、動畫(PIXAR)及數位出版(iTunes)等全方位的產業革命,顛覆了人們對科技產物的印象。其富前瞻性且藝術視角的思考模式,除了研究高端技術之外,更懂得貼近使用者,讓原本冰冷的產品有了溫度,巧妙地融入生活周遭,更造就了大批追隨者,屢次締造銷售佳績。

    3. Leonard Flom & John Daugman—虹膜辨識(2013年)

    以往只有在電影情節裡面出現的「虹膜辨識」,現在已可以應用到手機上,就在今年5月,各國企業紛紛推出了虹膜辨識手機,以擁有者眼球靜脈紋路掃瞄,進行身份辨識,提高手機使用的便利及安全性。

    此發明早在1987年Leonard Flom透過臨床實驗證實,虹膜在人類出生一年後便不再變化,具有永久性和個體差異性;到了1993年,John Daugman,便發表了有關虹膜辨識之論文,使產學界知悉此技術之未來發展。此項生物辨識技術將大量運用於安全管制機置中,諸如:智慧型手機及APP、門禁、金融機構認證領域,預期也將成為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口中的「21世紀最重要的應用技術之一。」

    4.Chuck Hull—3D列印(2014)

    字面上就已看出端倪,跳脫以往對平面噴墨列印框架,1984年,Chuck Hull 發明了光固化成形法;並不斷嘗試使立體物件能藉由數位資料處理,由列印程序產出,於1992年,Chuck Hull的3D System公司首度成功製造了「3D印表機」。3D列印扭轉了人們對物品既有的產出方式,透過此技術將客製化市場提升到另一境界;同時,在製造過程更能夠省時、降低耗材,加速製造的研發進程,也讓諸多擁有豐富創意的個人創作者,可將無形的創意,轉化為具體可商業化的商品。此外,3D列印也帶動醫療、航空、食品、軍事、教育等各產業領域的技術突破,對於產業或消費者顯然形成雙贏的局面。

    5. John Burke及Ioannis Yannas—再生皮膚(2015)

    在2015年的入選發明中,John Burke及Ioannis Yannas兩位發明人的發明均與再生皮膚相關,其中John Burke在1983年發明了再生皮膚,使其可以運用在治療燒、燙傷的療程中,成為使用自體皮膚移植的另一項選擇;而Ioannis Yannas則是透過生物科技的組織工程技術,進行再生皮膚的技術創新,使再生皮膚可以達到降低感染和排斥反應、防止脫水、減少疤痕的功效,也因為有此技術的加入,讓再生皮膚可以加速運用於修復肌膚傷疤、甚至美容及保養領域上,加速燒燙傷患者復原,並帶動醫療美容產業的發展。

    6. Jaap C. Haartsen—無線藍芽(2015)

    藍芽技術是現今應用最為廣泛的通訊技術之一,此發明由任職於愛立信公司的Jaap C. Haartsen於1989年開始發展,隨後並制訂相關通訊標準,使其成為手機、PDA、筆電等行動裝置大量採用的通訊協定,而現今最風行的智慧型手錶、自拍棒、穿戴式裝置等也都採用此技術,使其可以即時與對應裝置進行同步及溝通。此外,藍芽技術發展至今,也逐漸跨入室內定位、行動支付等應用領域,讓用戶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中,可透過藍芽定位,與藍芽基地站溝通,進行資訊推播、行動支付等活動,加速物聯網時代的來臨。透過藍芽技術延伸的商業推播模式,目前正引爆Google(Eddystone)與Apple(iBeacon)藍芽定位平台的大戰,而社群龍頭—臉書與推特也相繼投入此領域的應用評估,顯見此通訊技術極具市場潛力,深獲各家大廠之重視。

    7. Kristina M. Johnson及Gary D. Sharp—偏振控制技術(2015)

    從電影「阿凡達」上映以來,3D成像技術儼然成為大眾目光的焦點,從電影、投影系統、電視機、乳房X線攝影等場合都可以看到此項技術的應用。3D成像的重要基礎之一便是偏振控制技術,此技術是Kristina M. Johnson及Gary D. Sharp的共同發明,1992年此技術問世後,隨後便大量展開商業應用,成為娛樂、電子行業創造視覺聲光效果的新寵。在台灣3D成像技術應用實例中,最為吸引人注目的莫過歌手周杰倫與已故歌手鄧麗君的跨時空對唱,該表演便是利用此技術,讓鄧麗君本尊重新站上舞台演出,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大幅報導。而3D成像技術的應用,除了應用於娛樂產業外,在相機、攝影機、3D影片播放機、電視、監視器等均已有廣泛使用,此外手機、電腦廠商也紛紛投入取像、播放、顯示技術之研發,希望將3D成像技術應用於自家商品中,成為產品的新賣點。未來隨著3D成像技術日益成熟及週邊軟、硬體的普及,3D成像技術走入家庭、個人領域指日可待!


  3. 三、結語

    美國對於發明創意的養成,以向下扎根的方式,引導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投入發明活動。NIHF舉辦的發明營及辯論賽,讓孩子到大學生的年齡階層能擁有完善的發明環境;「美國發明家名人堂」則集結了史上重要發明,透過表揚活動使世人知悉發明家們對於人類社會之偉大貢獻;NIHF更在種種活動中,企圖凝聚更多懷抱著改變未來夢想的人們,使其獲得啟發,開創更多的可能,讓傑出發明不再遙不可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