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頁使用script可是您的瀏覽器並不支援

壹、傑出技術產業應用說明


幾千年來,農、林、漁、牧產業向來是「看天吃飯」,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隨著科技發達,雖然人類仍無法操控大自然,但藉由科技的運用,控制生產條件已不再是難事!

1990年代精準農業興起,歐美國家透過衛星定位、地理訊息、遙感技術等進行田間數據的採集,並將數據進行分析,使生產者在播種、施肥、農藥噴灑時可做為決策參考;時至今日,隨著物聯網、大數據分析、人工智慧、區塊鏈等技術崛起及熱烈應用,在農、林、漁、牧產業紛紛改用感測器蒐集田間數據,並利用物聯網技術將資料上傳至雲端資料庫中,搭配大數據分析,解譯大自然的訊息,並藉由人工智慧之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、影像辨識等技術應用,將過去需要數十載累積的經驗法則予以歸納、邏輯化,作為智慧耕作、養殖的決策參考。

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對於智慧農業的定義,「智慧農業」係指以現行產業生產模式為基礎,因應消費市場需求進行產銷規劃,生產管理上輔以省工省力機械設備、輔具及感測元件的研發應用,並結合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(ICT)、物聯網(IoT)、大數據(Big Data)分析、區塊鏈(Blockchain)等前瞻技術導入,減輕農場作業負擔,降低勞動力需求,提供農民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,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,安全、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。

更具體化地來說,智慧農業是利用感測器安置於農田、養殖場或畜牧場,蒐集各式土壤、水分、溫度、濕度、動物、植物等數據,又或利用無人載具於上述場域蒐集林象、病蟲害或作物生長情形等,並將上述資訊利用通訊技術上傳至雲端,進行大數據累積,輔以長期性之地理、氣候、產銷等資訊,便可運用「人工智慧」技術,進行智慧分析、智慧決策及智慧預警等管理,如此一來農戶與養殖戶們,便可決定種植作物的種類、時間,以及栽種過程需投入水分、農藥、肥料、人力等資源用量,並推測生產量及生產期,避免作物收成時遭遇市場供需失調之經濟損失;或更進階地結合氣候資訊,驅避天然災害發生的風險,高效率地經營管理農場,提高經濟生產效益,讓農業得以永續經營!